2008/09/29

鏡頭“發色”與調整

在機身的設定、環境設定全部相同的拍攝條件之下,不同鏡頭所產出的色彩差異,一般稱為「發色」。

以下四張圖,使用Canon EF 50mm f/1.8、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cro、Tamron 18-200mm f/3.5-6.3、Canon EF 18-55mm f/3.5-5.6,機身為20D,在焦距50mm、光圈f/5.6、快門0.6秒下拍攝。全部以RAW檔拍攝,在DPP中轉成JPEG檔。

Canon EF 50mm f/1.8
20080929_IMG_9841_50mm_1.8
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cro
20080929_IMG_9842_Sigma_17-70mm


Tamron 18-200mm f/3.5-6.3
20080929_IMG_9843_Tamron_18-200mm


Canon EF 18-55mm f/3.5-5.6
20080929_IMG_9844_18-50mm

 

主觀色彩感受

我的螢幕並沒有校色,我是以這些照片在我的Thinkpad X32的色彩表現,進行主觀的比較。我最喜歡EF 50mm f/1.8所拍出來的色彩,因此,EF 50mm f/1.8是主觀色彩比較的基準點。

以50mm f/1.8的顏色為基準,注意看兔寶寶的臉頰與大熊的額頭,可以看得出來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rco的偏黃特性。

拿Canon EF 50mm f/1.8與Tamron 18-200mm的顏色呈現相比較,可以看得出來Tamron 18-200mm對比較強,顏色表現較暗淡。我最不喜歡Tamron這顆鏡頭的色彩表現,因為拍起來感覺髒髒暗暗的。Canon EF 18-55mm f/3.5-5.6則是對比弱,顏色看起來最淡,口味清爽。

針對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cro…

Sigma這顆鏡頭的偏黃問題,在人像的拍攝上,是比較頭大的問題,因為皮膚會呈現臘黃色。這是未經調整的RAW轉成JPEG的結果:

20080929_IMG_9856

我自己入鏡,讓大家看看膚色的差異。原始拍攝的照片,因為曝光不足,且沒有對到焦,所以有點暗(大概得拉高EV至+0.74)、有點糊。不過,我的重點在於膚色的呈現。

我一開始使用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rco時,以為是這顆鏡頭的對比呈現比較強,所以,嚐試在DPP中降對比。然而,皮膚的蠟黃色仍沒有太大改善。

20080929_IMG_9856_0

 

只好在DPP中套用看看風格樣式(picture style)試看看。首先,先套用肖像模式。

20080929_IMG_9856_p

好粉紅啊…不喜歡。

 

套用中性模式:

20080929_IMG_9856_n

好蒼白啊…不喜歡。

 

使用日本攝影師小山壯二製作的New Standard(下載):

20080929_IMG_9856_NS

Good! 這是我最能接受的膚色了!小山壯二的New Standard的紅色調似乎有加強,因此肌膚的色澤呈現較粉嫩。

小結:

Sigma 17-70mm f/2.8-4.5 Macro有方便的焦段與不錯的解像力。然而,在人像拍攝時,那個怪異的色彩實在令人吐血三升不止。因此,帶這個鏡頭出門拍照,一定要拍RAW,以便回家後在電腦上調整色彩。小山壯二的New Standard風格,很適合校正這個鏡頭在人像拍攝的可怕色彩。

2008/09/18

對G系列未來的走向看法

suyiself wrote:
CMOS搭載的DC的確是出現了~
但不是在G10,卻是出現在SX1is

是啊,Canon G10、Nikon P6000全都用Sony的高畫素CCD了。
我懷疑,G系列到G10大概就結束了。
尤其是G10的日本特製網站––「名機の熟成」,用了『熟成』這個字眼(已經極致巔峰了!),並且回顧了過去的G系列,看來就像宣告G10是G系列的最後一款相機了。

提外話,從現階段Canon對消費機的發表來看,可手動調整曝光、1/1.7" CCD的IXUS 980IS,幾乎取代了Powershot A系列原先在Canon消費機中的地位。沒有手動功能的Powershot A系列現在只剩價格優勢了。

suyiself wrote:
但您說的拿掉五菱鏡,可換鏡頭的DC卻在O/P家要實現了~
而且還真有個G系列…XD

Panasonic G-1的出現,的確是符合我原先對Canon G系列的期望。
不過,Panasonic G-1並沒有比Olympus E410縮小太多。
看來,Panasonic G-1的工業設計還蠻初期的,期待未來後續機種的外型與體積能有更顯著的進化。
針對Panasonic G-1的出現,Canon與Nikon似乎沒有表現太大的興趣。

然而,我認為Canon與Nikon可能從G-1身上看到EF-S與DX鏡頭未來的發展方向。
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Canon G10厚度增加的外型,搭載APC-S CMOS,(可能得加裝)轉接環加上EF-S 18-55mm(或EF-S 60mm Micro)鏡頭,兼顧攜帶性與性能的高階數位相機,是不是比Panasonic G-1吸引人?換上EF-S 18-200mm就變成旅遊萬用機了!

尤其是Canon的高畫素全幅5D MarkII出現,Canon正傾力翻新EF鏡頭,讓鏡頭跟上高畫素的發展。Canon對EF-S鏡頭的投入只會更少,不會更多。然而,EF-S鏡頭的輕巧,的確適合小型化相機。

因此,我仍然十分期待Canon最終會推出介於目前EOS 1000D與Powershot G10之間的可交換鏡頭便攜性相機!雖然,我們都知道,這一天可能得等蠻久的…

2008/09/17

鄉民的消費力調查

Related Article
圖表

G10, evolution

G10主打廣角與高畫素。
除了這兩點外,操控性改進得相當多。

以下圖片都是直接連結自Canon Japan官方網站。
光學觀景器似乎有改進?看來比較大顆、明亮。
根據規格表,在AUTO模式,這顆鏡頭遠望端的最小光圈可以達F11


終於有好握的手把了!這下Richard牌的Grip不能一路賣到G10了。


從圖上來看,ISO轉盤與模式轉盤交疊,手指的移動距離縮短,操作效率會提高。而且,快門鈕也小改了。希望變焦控制桿也有改善耐用度問題。


EV調整調立成單一轉盤,的確大幅加強快門先決與光圈先決的操控性!


好用的機背轉盤,沒有太大的改變。但是,機背其他按鈕有做出角度喔!


這次新的DIGIC處理器,提供ISO自動判斷調整與暗部補正功能。


新的電池是NB-7L,在Live view開啟下,可以拍到400多張。不用Live View可以到1000張!比起G9虛弱的電力,G10進步不少。


錄影時間也加長了。可惜仍不提供壓縮格式錄影。
另外,G10的連拍最高為1.3FPS。


終於支援DPP解RAW了!


新的套筒規格是LA-DC58K。G7/G9用的是LA-DC58H,這意味著G7/G9的套筒不能延用到G10嗎?


G10的配件出現了很色的皮套。


還有限量發行的背帶。


照片範例,目前日本官網只有ISO 80的照片(123)。
以官網第三張的室內靜物來看,在ISO 80下,畫質並不突出。頗令人擔心ISO 200以後的畫質…

G10的特製網頁:『名機の熟成
分成傳統(tradition)與進化(evolution)兩塊。可以了解Canon G系列的歷史與現代喔!

2008/09/10

最近拍的阿喵們



這些阿喵聚集在南港胡適國小旁的合順街上。(flickr圖集

牠們大概下午5點過後,陸續集結,等著附近的民眾供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附近的民眾除了供餐之外,甚至有些民眾還會替牠們除虱、清潔。

這群阿喵可說是群乾淨的好鄰居。

以上這些阿喵照,您最喜歡哪一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