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02/28

PSU的照片 on Outreach Magazine

小高興一下,PSU的Outreach Magazine要使用我這張照片,寫mail來詢問。

2009/02/27

Canon DIGIC 4的半導體工藝

“旨在追求量產效應的措施”(該公司講解員)。該公司的DIGIC消費量達到每年近3000萬件。 (參見:佳能“DIGIC 4”中配置的讓人吃驚的功能及指標

數位相機中的半導體工藝,在整體產品中的重要性已經超越傳統光學了,因為強大的處理晶片可以帶來更多的產品附加價值提升。

以下是Nikkei BP的系列報導:
【圖片報導1】拆解數位相機IXY查看圖像處理晶片DIGIC 4
【圖片報導2】DIGIC 4採用的果然是65nm製程
【圖片報導3】DIGIC 4與DIGIC 3的比較

2009/02/26

Raynox DCR-150/250 + EF 50mm f/1.8

EF 50mm f/1.8這個超值大光圈鏡頭,加上外掛微距鏡頭後,就更超值了。 Raynox DCR-150/250是相當受到歡迎的附加微距鏡頭,因為它們又小又輕又方便。
整組搭起來,也不過台幣5,xxx元啊!對於像我這種偶而玩玩微距的用戶,是最佳的方案。

DCR-250是在賣怪兵器的楔石買的,因為網拍上買不到。
DCR-150則是在網拍上買的,價格比楔石的報價便宜。

DCR-150/250的放大效果有多好呢?
根據資料, DCR-150是4.8 diopter,DCR-250是8 diopter,diopter值愈大,放大物體的效果愈好。如下表的資料,diopter是5時,可以將物體放大1.25倍,而8時,可以放大2倍。

然而,放大的倍率愈高,對焦距離愈短。diopter為5時,對焦距離約為27公分,而diopter為8時,約為17公分。
以50mm + DCR-150來說,從DCR-150前鏡到物件的距離約為14~19公分。
50mm + DCR-250,約11~13公分。
50mm + DCR-150 + DCR-250,約5~6公分。

Diopter Power % Bigger than object Focal Length
3 1.75X 75% 13"
4 2.00X 100% 10"
5 2.25X 125% 8"
7 2.75X 175% 5.5"
8 3.00X 200% 5"
9 3.25X 225% 4.5"
11 3.75X 275% 3.75"
13 4.25X 325% 3"
16 5.00X 400% 2.5"
18 5.50X 450% 2.25"
20 6.00X 500% 2"

至於將DCR-150/250裝在50mm上頭的樣子,YouTube上有影片可以看:Raynox DCR250 super macro lens

透過轉接環,DCR-150與DCR-250可以合體,有更大的放大倍率,然而對焦距離也會縮短。
我使用兩個轉接環連接DCR-150與DCR-250:49→37,以及37→43。
DCR-150, DCR-250, and adapter ring
由左到右分別是:DCR-150、37→43、49→37、DCR-250+扣接式轉接環

整組組起來,裝上135mm f/2.8 Soft Focus之後的樣子。
DCR-250 + DCR-150 on EF 135mm f/2.8 Soft focus

以下是用50mm f/1.8搭配DCR-150/250的效果。

用EF 50mm f/1.8拍螳螂,好小一隻:
Green Killer (by Sonic Wu)

EF 50mm f/1.8 + DCR-150,全身入鏡:
Green Killer (by Sonic Wu)

EF 50mm f/1.8 + DCR-250,肚子餓,鎌刀抬不起來:
Green Killer (by Sonic Wu)

EF 50mm f/1.8 + DCR-150 + DCR-250,好大的臉:
Green Killer (by Sonic Wu)

如果你有更長的鏡頭,例如135mm,放大效果會更好唷。以下皆是135mm f/2.8 Soft Focus搭配DCR-250/150拍攝。
Smile (by Sonic Wu)

Snail's adventure (by Sonic Wu)

Radiation (by Sonic Wu)

My blue 大紅姬緣椿 Leptocoris abdominalis<span style=

That's my family (by Sonic Wu)

大紅姬緣椿 Leptocoris abdominalis (by Sonic Wu)

大紅姬緣椿 Leptocoris abdominalis (by Sonic Wu)

Cabbage Caterpillar (by Sonic Wu)

使用EF 70-210mm f/4 + DCR-150 + DCR-250,好重好難對焦。
out of focus (by Sonic Wu)

hang upside down (by Sonic Wu)

Mobile01答客問
c.cyrani wrote:
不過不知使用上搭配50mm/f1.8在全幅機上使用不知會否有成相圈的問題呢?
我沒有全幅機,無法解答您的問題。

不過,您說的成相圈是否指這樣的情況?
Make Love (by Sonic Wu)

上面那張拍攝所使用的鏡頭是Tamron 18-200mm,口徑尺寸是62mm,大於DCR-150/250本身的口徑接環的43mm(扣接式轉接環是52-67mm),因此在廣角端時會有成週圍黑圈。隨著焦段拉到80mm之後,週圍黑圈就會消失,但仍有輕微四週暗角。
Make Love (by Sonic Wu)

Make Love (by Sonic Wu)

50mm f/1.8的口徑是52mm,但是前鏡片的實際大小約與DCR-150/250口徑相當,應該不會產生週圍黑圈。

若以上的說明有誤,請各方大德指教。
CLOUDWKJ wrote:
不知道55-250mm 適不適合使用耶
55-250mm的接環尺寸是58mm,安裝一定沒有問題。
而且,長焦段搭DCR-250/150的放大效果比短焦段佳。
只不過,景深也會變得超淺,因此光圈要縮得很小,有時候f/22還不太夠。

例如這張,Tamron 18-200mm搭DCR-250,在200mm端,快門0.004 sec (1/250),光圈f/22.0,ISO 200,外閃EV+2/3,手動對焦,景深還是太淺。
Make Love (by Sonic Wu)

另一個例子,幾乎與上面那張圖相同的參數設定,拍攝自動鉛筆筆芯,更可以看出景有多淺。
Lines (by Sonic Wu)

2009/02/25

不開玩笑,G10照片畫質跟中片幅相機畫質一樣棒

www.luminous-landscape.com在2008年10月的一篇文章:『You've Got to be Kidding! No – I'm Not』,作者驚訝的發現G10出圖的品質與中片幅相機(Hasselblad P45+)不相上下。
以前,我有翻譯過一篇G9 vs. EOS 5D的文章,沒想到下一代的G10越級挑戰Hasselblad P45+了!
作者將G10與P45+的原始檔案,經過色彩處理,使兩者的顏色表現趨近,並輸出成 13X19"大小的照片。作者邀請數位影像產業的專家與攝影師,讓他們猜猜看哪些這些照片是由哪台相機拍的。
結果,受測者似乎分辨不太出來,50%的猜測是錯的。
作者試者解釋這個結果。他認為,過去幾年,中片幅sensor的技術進步幅度愈來愈小,反觀G10這類相機的技術進步幅度相當大。
有興趣想知道更多內容,去讀一讀原文吧。作者還有提供兩者的原始檔供讀者下載喔!
作者提到的小相機技術進步,的確可以在G9與G10比較中看得很清楚。
許多的實測照片與數據(如DxO),都指出,G10比G9更高的畫素密度,並沒有讓SNR更差。新的DIGIC 4讓G10 ISO 400以下的SNR值優於G9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忽視Sony在小尺寸高畫素CCD的技術實力。
當廠商的技術進步,讓高畫素與乾淨ISO並存時,高畫素的競爭不會因而停止。
現在,我們可以看到15 Mega的G10,將來,也會看到超過25 Mega的APS-C的dSLR。
對於一些人來說,很難認同廠商的像素競賽。但是,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現在的相機產業,優異的鏡頭光學技術不過是競爭的基本條件。半導體技術與軟體實力才是數位時代的主要戰場。

2009/02/17

看Flickr's Popular Point & Shoot Cameras Ranking雜感

截圖時間點:台北時間2009年2月17日 AM10:30
這是Flickr的Point & Shoot Cameras排名,不是單指Canon一家的排名,雖然結果看起來就是Canon單家的排名榜:

前五名都是Canon家的產品,Style(SD1000/1100,SD750)、Prosumer(G9)、SLR-Like(S5 IS),通通榜上有名。
G9與S5 IS的相片量仍然相當多,即使他們的後續接班機種已經推出。可能要到年中,才會看到G10與SX10出現在榜上。

Popular Cameraphones這一大類,iPhone持續屠殺其他家的照相手機。
其他家的手機若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iPhone這麼受歡迎,推出1000萬像素的照相手機也不會改變被屠殺的現況。

 iPhone有多受歡迎?看Most Popular Cameras,這是把所有的機種都納入排名,iPhone照片量跟Canon EOS 40D、EOS 350D(Rebel XT)、Nikon D80,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。Canon EOS 400D (Rebel XTi)仍然一支獨秀。


你在Most Popular Cameras有看到一台全幅相機嗎?沒有。
怎麼會這樣呢?5D II、D700的擁護戶在Mobile01上互吐口水,直上全幅才是王道,人手一台全幅機,APS-C這種落後產品應該不復存在啊!!!???
那就看看兩家各自的全幅機是否出現在自家品牌的排名中吧。
 
 
除了Canon的5D外,兩家的排名沒有看到全幅機。
就算是5D這台賣超久的全幅機,在Canon自家也只能排老五。或許,你會說,這是因為全幅機的時代才剛要開始。好吧,等一年後再來看看結果,“期待”D700、5D II大躍進。

從上面的資訊,一個直觀的結論,廠商的dSLR主力仍是中低階產品。全幅機的價格雖然已經下降不少,但是,同時間中低階產品的價格也同步下降(甚至降得更多),就價格區隔出的市場而言,全幅機的市場不會與中低階產品交疊。
全幅機與更高等級的專業機種,對於Canon、Nikon這類的廠商,是一種區隔使用者的市場策略,也是一種技術能力的宣告。

只是,在Mobile01的討論中,可以看到有人對於廠商全幅機技術能力的宣告十分看重,甚至打起砲…嘴砲(相關主題:腦內格鬥),好像全幅機市場的勝負,會傾覆自家品牌的霸位。
說實在說,沒這麼嚴重啦。
Canon、Nikon這類的廠商,在dLSR的主要戰場是中低階機種。中低階dSLR可能利潤率不及全幅機,so what? 多賺你一顆鏡頭的錢比較實在啦!啥,你要買鏡皇?感恩!多謝!再閣來!
而對Canon而言,小DC的市場才是吸金大本營。

Flickr的排名,或許對你而言不客觀,因為Flickr只是眾多網路album的服務商之一,而且,很多人不一定會上傳照片。
但是,反過來說,Flickr是目前網路album的最大服務商,他的數據反映出「網路-攝影」雙重身份使用者的使用分佈。

若不信任Flickr的排名,那就看看市調機構的數據。以下是IDC的數據。
Canon是compact camera之王,Sony緊追在後。
只是,Sony的compact camera沒有排入flickr Point & Shoot Cameras前五名,或許,這代表Canon用戶更熱衷從事網路照片分享?
當然,別忘了還有美國的強者,Kodak。Kodak在亞太地區只能算是陪公子讀書的角色,但是,在美國仍有強者的風範。



市場佔有率的變化:


 昔日四強(2004)與今日四強:

2009/02/07

噪訊、畫質難兩全?過去九年來百萬畫素競賽的啟示

Pixinfo.com有一篇相當有趣的文章:9 years in the megapixel race - noise or quality
這一篇文章,問一個大家一直以來都有興趣的問題:畫素的增加,真的對畫質有所增進嗎?
他們用了Canon G系列的8台相機來討論這個問題。下面的表,直接引用該文章的內容。

G1 G2 G3 G5 G6 G7 G9 G10
Announcement 2000-09-18 2001-08-17 2002-09-19 2003-06-02 2004-08-19 2006-09-14 2007-08-20 2008-09-17
Image size 2048 × 1536 2272 × 1704 2272 × 1704 2592 × 1944 3072 × 2304 3648 × 2736 4000 × 3000 4416 × 3312
Resolution (Mpx) 3.1 3.9 3.9 5.0 7.1 10.0 12.4 14.7
Sensor size 1/1,8" 1/1,8" 1/1,8" 1/1,8" 1/1,8" 1/1,8" 1/1,7" 1/1,7"
ISO range 50 / 100 / 200 / 400 50 / 100 / 200 / 400 50 / 100 / 200 / 400 50 / 100 / 200 / 400 50 / 100 / 200 / 400 80 / 100 / 200 / 400 / 800 / 1600 80 / 100 / 200 / 400 / 800 / 1600 / 3200* 80 / 100 / 200 / 400 / 800 / 1600 / 3200*
Focus distance 34 – 102 mm (3×) 34 – 102 mm (3×) 35 – 140 mm (4×) 35 – 140 mm (4×) 35 – 140 mm (4×) 35 – 210 mm (6×) 35 – 210 mm (6×) 28 – 140 mm (5×)
Lens speed f/2.0 – f/2.5 f/2.0 – f/2.5 f/2.0 – f/3.0 f/2.0 – f/3.0 f/2.0 – f/3.0 f/2.8 – f/4.8 f/2.8 – f/4.8 f/2.8 – f/4.5

從G1的3.1百萬像素,到今日G10的14.7百素畫素,究竟,畫素大戰真的帶來畫質的提升?
他們測試所有G系列相機在原生解析度時,各ISO下的畫質印成A3尺寸時的各ISO值畫質、印成10cm x 15cm尺寸時的各ISO值畫質。最後,請來三位專家,從色彩/色調、解析度/細節、噪訊三個面向,對所有測試照主觀判定以排名。

他們的結論,大致是這樣的:
在輸出A3尺寸的照片時,像素提升對於畫質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。而且,高畫素並沒有讓雜訊更嚴重,因為,雜訊顆粒在高畫素時也變得更小了。
我們也可以看到色彩演譯與雜訊過濾的技術進步。如果你只印10cm x 15cm的照片,你不用急著把你的G5換成G10(僅談畫質,不談G10在許多功能上超越G5)。如果你有印A3尺寸的照片需求,高畫素帶來的高解析,與隨之而來較優的噪訊處理,其實都是優點。

這不只是一篇相機的測試報告,也可以視為一篇好的研究報告範例。
作者們提出研究問題、設計研究方法、呈現報告(包含質化與量化)、明確的結論與建議,一氣喝成。